获得满意的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体会到职业成功的基础。当人们所选的工作与自身的职业兴趣相似时,可以获得较大的满足,且具有较高的成功机会。然而,人们在现实工作搜寻时,由于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与自身需求不一致,自身工作经验或能力素质达不到理想工作的要求等原因,往往无法获得理想的或者感兴趣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做出职业妥协,也就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并不十分满意的工作。可以说,职业妥协是大部分人在求职中都要经历的过程。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做出最合理的决策,选择较为理想的职业,成为每一个毕业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需要对自身以及工作特点进行评估,比如,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该职业所提供的薪酬水平、未来晋升空间等等,从而做出职业决策。但是,在现实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导致求职过程中出现矛盾,职业选择并不顺利。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源于紧张的就业形势,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不知道如何做出合适的妥协——或者在面对一个不满的工作机会时盲目地接受,或者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接受不太理想的工作机会,诸如此类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青年人才的职业成长。虽然已有部分研究显示职业妥协对员工在工作中的情感、满意度等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鲜有文献深刻阐述职业妥协的具体内涵和结构,以及不同的职业妥协模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这就非常需要从理论上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为响应学者们的呼吁和回答管理实践中的疑惑,我们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探讨和检验职业妥协的具体内容,及其对职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员工职业妥协包含三个维度:发展机会妥协、职业匹配妥协和社会期望妥协,表明个体在职业妥协时,主要考虑该职业所具有的发展前景,与自身所学知识技能、职业兴趣、理想的匹配程度,以及该职业是否符合家人、朋友或社会的期望。同时,职业妥协对职业承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工作倦怠总分、工作疏离以及低工作效能具有正向影响。此外,在职业妥协三个维度中,职业匹配妥协对于职业承诺和工作倦怠的影响最大。当控制其余两个变量的影响时,职业匹配妥协的增值效度最高,其次为发展机会妥协,社会期望妥协的增值效度最低。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在个人的职业选择以及组织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职业决策时应首先考虑职业匹配性。人们在进行职业决策时,首先要考虑个人与职业的匹配性问题,其次才需要衡量职业的发展前景,而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家庭或社会期望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
第二,招聘时要考察员工的职业决策动机。在同等条件下,如果员工选择应聘目标工作主要考虑到的是职业匹配性问题,则应当优先录用;如果主要是因为家庭或社会期望,则应当进一步加以考察。
第三,通过职业生涯管理降低职业妥协的消极作用。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受教育机会,促进员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新的工作经验,保持其职业竞争力,并使他们感受到在组织中的发展机会,提升工作安全感,从而安心于本职工作。对于优秀员工,要通过及时适当的奖励,如加薪和晋升等,对他们的贡献予以认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因职业妥协带来的消极影响。
|